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交易中,其实隐藏着一个有趣的逻辑题。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时,第一反应是“赚了多少钱?”但其实,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。
让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:
这个人第一次花了8元买了一只鸡,然后以9元卖出。这一步他赚了1元。
接着,他又用10元把这只鸡买了回来。这时候,他手上已经没有这只鸡了,所以这10元是他重新买入的成本。
最后,他以11元再次将这只鸡卖出。这一步他又赚了1元。
那么,总共有多少利润呢?有人会说,两次交易各赚1元,总共2元。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。
关键在于,第二次买回来的10元,并不是从之前的利润中支出的。也就是说,他第一次卖出后得到的9元,和第二次买入的10元,其实是两笔独立的交易。因此,他实际上是在两次不同的交易中分别获利。
换句话说,他总共赚了:
9元 - 8元 = 1元(第一次交易)
11元 - 10元 = 1元(第二次交易)
合计:2元
不过,还有一种更深入的思考方式:如果他始终持有这只鸡,那他会怎样?比如,他第一次买8元,后来一直没卖,到11元才出手,那他就是赚了3元。但在这个题目中,他选择了分两次操作,中间又买回去了。
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“买卖差价”问题,用来测试人的逻辑思维是否严谨。很多人容易被“买进-卖出-再买进-再卖出”的流程所迷惑,而忽略了每一步的独立性。
总结一下:
- 第一次:买8元,卖9元 → 赚1元
- 第二次:买10元,卖11元 → 赚1元
- 总计:2元利润
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,但却能让人反思在面对复杂决策时,是否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和独立的判断力。有时候,看似复杂的交易,其实只是几个简单步骤的组合。